![]() ![]() |
龐大的市場規模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動力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9-29 文章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上海證券報9月29日報道:我國經濟增長正處于一個平臺期,而龐大的市場規模依然是我國經濟最強大的發展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在“世界工廠”之后發展的階段,就是需要依靠巨大的消費市場。由于人口規模巨大,在任何一個與人的需求相關的領域,我國都展示出了規模極大的市場空間,同時也預示著巨大的可能性,為各種“創新”、各類資本的進入,留下充足的空間。因此,只要經濟、改革、消費政策能吸引足夠的消費力留在國內,那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將能保持穩健的活力,并以穩健、可預期的經濟環境保持相當的國際競爭力。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24%,較7月加快7.5個百分點,創下2013年以來最大增幅。1月至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21.6%,較1月至7月加快0.4個百分點。 8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增長從何而來?看產業結構,主要受到石油、鋼鐵和電子等行業的拉動: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65%,增速比7月加快38個百分點;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103.4%,增速比7月加快89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同比增加49.4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131.1%,增速比7月加快5.9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21.5%,增速比7月加快18.9個百分點。上述五個行業合計影響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加快7.1個百分點。 此外,降成本與工業企業利潤增加也有一定成效。8月,除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明顯下降外,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費用為7.3元,下降0.02元。綜合考慮成本和費用,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費用為92.74元,同比下降0.66元,比7月多降0.37元。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日前披露的數據,也說明我國企業杠桿率下降已取得初步進展,截至9月22日,各類實施機構已與77家企業簽署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協議,金額超過1.3萬億元。1月至7月,全國法院共受理公司強制清算類和破產類案件數量相比2016年同期穩步上升,依法破產推動市場出清力度加大。在降杠桿各項途徑綜合作用下,總杠桿率趨于穩定,企業杠桿率穩中趨降,信貸/GDP保持下降,微觀杠桿率呈下降趨勢,實體經濟效益快速改善。 當然,也不能不看到,上半年工業企業利潤較高的增速也與低基數和PPI大幅上漲有關。有機構分析,由于下半年工業企業利潤基數越來越高,低基數效應不復存在,PPI漲幅也將因為基數效應隨之回落。而且,在本輪環保限產下,工業企業盈利和收入持續分化,這和去年盈利與收入同步改善的情況明顯不同。今年供需兩收縮的格局導致價格上行的同時,企業收入卻持續放緩,量價的沖突進一步顯性化。 整體看,盡管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短期內有所波動,但前景已有良好支撐。經濟增長正處于一個平臺期。事實上,龐大的市場規模依然是中國經濟最強大的發展動力!笆澜缃洕搲保╓EF)日前發布《2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從基礎條件、效能提升和創新成熟度三個層面的12項指標對137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進行排名,中國位序上升一位,列第二十七。中國表現最為突出的指標有:“市場規!、“宏觀經濟環境”和“創新”,進步較大的指標包括:“技術就緒程度”、“商品市場效率”和“高等教育和培訓”。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在“世界工廠”之后發展的階段,就是需要依靠巨大的消費市場。由于人口規模巨大,在任何一個與人的需求相關的領域,我國都展示出規模極大的市場空間,同時也預示著巨大的可能性,為各種“創新”、各類資本的進入,留下了充足的空間。比如旅游市場。根據國內旅游的抽樣調查結果,2016年,國內旅游人數44.4億人次;同比增長11%;我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1.22億人次,同比增長4.3%;出境旅游花費109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再如移動電話用戶。截至二季度末,全國電話用戶總數已達15.65億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13.65億戶,4G用戶總數達8.88億戶,占比達65.1%;智能手機出貨量2.26億部。如此大規模的智能手機用戶群體,為移動支付等服務的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市場土壤,也對各類資本投資者的進入產生了極大吸引力。 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大增,也令很多商業百貨的經營者不得不轉變傳統零售理念,尤其在新消費引領消費升級的時代,百貨業的分化跡象漸漸顯現,一些優質的百貨、商業綜合體項目逐漸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梢,隨著城市消費理念、消費主流群體、消費形態的變化,把城市綜合體的活力進一步激活,在消費發生變化的當下,通過城市綜合體這樣一個載體,未來可承接滿足更多消費需求。 十分看好中國市場需求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Spence)最近撰文表示,近年來中國一方面在將勞動密集型的出口部門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其他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中國已轉向了更為數碼化、資本密集型的生產形式,極大緩解了勞動力成本的劣勢。斯賓塞認為,這些趨勢意味著中國供給側的增長已不再依賴于外部市場。作為全球重要的貿易大國,中國經濟增長當然不可能擺脫外部市場,但斯賓塞判斷的趨勢是確定無疑的。 說到底,尋找經濟新動能,就是充分利用“中國市場”的潛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因此,只要經濟、改革、消費政策能吸引足夠的消費力留在國內,那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將能保持穩健的活力,并以穩健、可預期的經濟環境保持相當的國際競爭力。 |
![]() ![]() |